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建設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我院植物學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
干旱脅迫作為最主要的逆境之一,每年造成的作物減產超過所有其他逆境因素的總和,嚴重影響我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增加了高溫、干旱的強度和發生頻率,進一步制約了作物的產量。因此,解析植物耐受干旱脅迫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和農業應用價值。
近日,我院植物學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全球植物科學SCI雜志排名8/238,中科院生物學1區TOP期刊,IF:10.323)上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Arabidopsis IDD14 transcription factor interacts with bZIP-type ABFs/AREBs and cooperatively regulates ABA-mediated drought tolerance”的高水平研究論文,發現植物特有轉錄因子IDDs作為新的脫落酸(ABA)信號轉導組分,與ABFs協同調控了干旱脅迫應答反應。

前期我們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研究發現轉錄因子IDD14與同源家族成員IDD15、IDD16組成一個亞家族,通過調控生長素在植物器官內的分布,影響植物地上器官的生長發育和向重性反應,從而揭示了調控植物生長素空間分布和器官形態建成的一個新機制(PLoSGenetics,2013)。近期我們的研究工作表明IDD14的功能獲得性突變體idd14-1D對干旱脅迫的耐受性顯著增加,而其功能缺失性突變體idd14-1由于失水速率增高導致對干旱脅迫的耐受性顯著下降。研究發現IDD14受ABA和干旱誘導表達,且與ABA信號轉導通路關鍵轉錄因子ABF1-4均存在蛋白上的相互作用。在idd14-1突變體中失活ABFs增強了idd14-1對干旱脅迫的敏感性,而過表達ABFs可以恢復該突變體對干旱脅迫的耐受性。進一步生化分析表明IDD14通過增強ABFs對逆境響應基因的轉錄激活能力,從而促進葉的氣孔關閉和提高植物的干旱耐受性。


該研究不僅首次發現IDDs轉錄因子是一個重要的干旱逆境脅迫正向調控因子,還揭示了它作為新的信號組分參與了ABA信號轉導途徑。研究結果將深化我們對植物干旱脅迫應答分子機制的理解,增強對植物響應環境因子機理的認知。
該成果于2022年7月16日在線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劉婧副教授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崔大勇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齊魯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此外,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員、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蒯本科教授也參與了該項研究。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共同資助。
(撰稿:譚子龍 初審:崔寅 復審:崔大勇 終審:李師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