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胡向陽教授、宋獻軍研究員來我校交流訪問
11月2日,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向陽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宋獻軍研究員,受邀到我校進行交流訪問,孫正副校長熱情接待兩位專家。雙方就研究生聯合培養、學科專業建設、合作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座談交流。

胡向陽教授和宋獻軍研究員分別為學校師生作題為“AFP2蛋白調控植物種子萌發與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和“水稻籽粒大小和種子活力調控的分子基礎”的學術報告。學術報告為百脈論壇第十七期,由科研處主辦,生命科學學院承辦。學院院長崔大勇、副院長段廣有、部分教師、生物科學和園林等專業的同學聆聽了講座。報告會由崔大勇教授主持。

胡向陽教授首先介紹了ABA作為一種倍半萜類植物激素,廣泛參與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逆境脅迫響應。隨后介紹ABI5轉錄因子是ABA信號轉導途徑中的核心蛋白之一,在種子萌發和幼苗早期發育階段發揮重要調控作用。強調一直關注一類與ABI5相互作用的蛋白,命名為ABI5-interacion proteins (AFPs),AFPs除了參與ABA信號響應與種子萌發過程外,還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等調控過程,同時AFPs可能也作為一類有益的微蛋白前體參與作物矮化過程,在作物育種中發揮重要作用。

宋獻軍研究院介紹了水稻的種子大小決定稻米的產量和外觀品質,而其種子活力是重要的稻米品質性狀,對該性狀調控的深入理解將極大影響作物種子資源的保存。在報告中,分享了分子模塊TGW3-OsIAA10-OsARF4介導的、植物油菜素內酯和生長素信號互作調控水稻籽粒大小的分子機制。同時,還對分子模塊bZIP23-PER1A介導的活性氧清除途徑,調控水稻種子活力的新機制進行了介紹。
在答疑環節,參會師生積極向兩位專家進行請教,表達了自己的學習感受和疑惑,兩位專家均給予了耐心回答。本次講座氣氛熱烈、活躍,不僅開闊了師生們的學術視野,擴寬了科研思路,還極大激發了廣大師生們的科學研究熱情,這充分體現出學校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體系與專業核心素養的高度重視。
專家簡介:
胡向陽,中國科學院博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上海大學特聘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8年和2003年分別于安徽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獲學士和博士學位,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分別于美國Vanderbilt大學生物系、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系和英國John Innes Centre植物研究中心做博士后,2007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百人計劃”研究員,2016年1月至今,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主持國家自然基金、行業重大專項等多項項目。主要開展植物適應逆境環境以及進化的分子機制研究,從表觀遺傳學、普通遺傳學與蛋白組學三個層次探索極端逆境生境下植物適應與進化的分子機制,解析逆境下蛋白互作與調控網絡,我們的長期目標是將重要的被自然選擇優化的基因運用到農作物中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與品質。已在植物學領域頂尖與主流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ell Research、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發表多篇有影響力的文章。
宋獻軍,博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植物遺傳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1999和2002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7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3年在日本國名古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獲得科學院人才計劃回國工作?,F擔任西北植物學報和Molecular Breeding編委。主要從事植物種子大小和活力的遺傳和分子調控機制解析,取得了重要創新性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PNAS、Cell Report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獲得2009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各1項。團隊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培育和集成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等多項課題的資助。
初審:張菲
復審:段廣有
終審:崔大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