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濟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秦曉春受邀為我院師生做報告
5月30日上午,由科研處主辦,生命科學學院承辦的2024年度第38期“百脈論壇”講座在章丘校區第二學術報告廳舉行。濟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秦曉春受邀為學校師生作題為《光合作用I型光反應中心復合物結構演化與捕光設計探索》的報告。報告由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崔大勇主持,學校百余名師生現場聆聽。

此次報告共分為綠色植物PSI-LHCI復合物結構與捕光機理、一種祖先型I型光反應中心結構以及捕光天線設計的探索三個部分。
首先,秦曉春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結構特征及其在生物進化中的角色。通過對比不同類型光合作用中心的結構和功能,秦曉春揭示了復合體如何高效轉換光能為化學能,如何支持地球上大多數生命的能量需求。特別是I型光反應中心復合物(以Fe-S為末端電子受體)的研究,不僅增進了人們對光合作用基本機制的理解,還為人工模擬和優化光合作用系統提供了新的視角。
此外,秦曉春團隊首次在原子水平解析了高等植物PSI-LHCI晶體結構,奠定了綠色植物光系統I功能研究的結構基礎;首次揭示PSI-LHCI色素網絡中的“紅葉綠素”的結構和位置。目前,該發現已開始應用于人工光合作用中,指導設計拓展捕光截面的新元件。

最后,秦曉春介紹下一步的工作將要聚焦于深入研究I型光反應中心及其捕光天線復合物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挖掘調控光能利用的結構元件,被子植物吸收紅外光強弱程度的調控機制以及捕光設計及其在高光效農業中的應用基礎研究。
本次“百脈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光合作用機制的理解,也激發了師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對可持續能源技術開發的思考,有助于培養師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素養。
專家簡介:
秦曉春,濟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導,院長,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獲第十二屆山東省青年科技獎,齊魯巾幗科技創新之星。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植物學博士學位,2007-2016年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日本岡山大學工作,2016年被引進到濟南大學工作。長期從事光合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研究成果“高等植物光系統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復合物晶體結構解析”入選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綠藻光系統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復合物晶體結構解析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在Science、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Discovery等高水平期刊發表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基礎研究項目1項,作為大會秘書長承辦全國光合作用學術研討會(2023濟南)、全國植物蛋白質研究大會(2018濟南),擔任山東省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
撰稿人:張菲、吳梓源、張雨夢
攝影:孫麗茹
初審:張菲
復審:高珊
終審:崔大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