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師資隊伍 >> 教師進修 >> 正文
楊俊杰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訪學報告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訪學報告
生命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楊俊杰
2023年8月,在山東省政府公派留學項目的有力資助以及齊魯師范學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幸運地踏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Zhang Yongliang教授實驗室,開啟了為期一年的轉化免疫學研究計劃項目(Translational Immunology Research Program)的工作與學習征程,由此拉開了這段意義非凡的山東省政府公派留學生活的帷幕。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在2023-2024年QS世界排名中榮居第八,其擁有16個學院、50多個專業。而享有“亞洲第一醫學院”盛譽的楊璐齡醫學院,更是成為眾多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學子心馳神往的學術殿堂。
曾國藩曾道:“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背踔罭US,校園里彌漫的濃厚學識氛圍瞬間將我深深吸引,那一刻,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一年的留學經歷成為人生中最為璀璨的記憶,最值得珍惜的美好……

與來自世界各地心懷夢想的學子們一樣,我每天乘坐NUS校園巴士,往返于實驗室與住所之間,在兩點一線的生活中默默耕耘。

在NUS經過為期半個月的網絡專業課程培訓、微生物培養培訓以及實驗室安全等相關培訓后,我正式投身于實驗室工作,開展轉化免疫學研究計劃項目中的“Investigating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DUSP4 in Gastric cancer”課題。
胃癌(GC)是消化系統腫瘤的一種侵襲性形式,在全球所有癌癥中,其致死率第三高,發病率第四高。胃癌的發病機制復雜,涉及控制胃上皮細胞增殖、凋亡和存活的多種細胞信號通路的失調。其中,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途徑,特別是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1/2 (ERK1/2)信號傳導被發現對胃癌的發展至關重要。
該課題聚焦于探究DUSP4/ERK通路對胃癌細胞生長及增殖的影響。通過構建DUSP4 KO/OE的胃癌細胞,深入檢測DUSP4/ERK通路對胃癌細胞生長及增殖的影響機制,為胃癌患者的發病機理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天道酬勤,憑借著持之以恒的努力與拼搏,我僅用10個月的時間便提前完成了這一極具突破性的研究課題。

在全力推進課題研究的同時,我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與研究專題講座,如Microbiome & us mini-symposium exhibition和NUHS-NUS Microbiome Network Meeting——Disease Observatories-Path to Disease Mechanisms and Therapies等。通過這些活動,我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學術背景,為科研工作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盡管留學生活緊張而辛苦,但我從未放棄國內網絡研修及碩導申請的機會,在此期間收獲了諸多豐碩成果。
1)2023年8月,順利完成2023年暑期教師研修暨師德集中學習教育,獲得結業證書。
2)2023年8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完成Microbiome & Medicine-CeLS Safety Awareness Training,并榮獲證書。
3)2023年10月,成功發表SCI論文1篇,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dysbiosis and immune indicator in childrenwith sepsis. BMC Pediatrics (2023) 23:516.為兒童敗血癥中腸道微生物群落失衡與免疫指標的關系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
4)2023年11月,榮獲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承辦的“高校教學實驗室安全與管理”培訓證書。
5)2023年12月,申報并榮獲臨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導師資格,聘期為三年。
6)2023年12月,《全自動血培養儀在臨床檢驗及輔助監測中的應用》項目,喜獲2023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全國商業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這也成為我校有史以來的第一項突破。

在NUS的這一年訪學,無疑是我學術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和璀璨亮點。因為這不僅是我有勇氣、有能力走出去,主動挑戰非母語環境中開展國際先驅領域科研工作的有力證明,更是我收獲成長與進步的寶貴機遇。
作為一名女性訪問學者,我深感自己在訪學期間的成長與進步。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母親和女兒,我學會了如何在困難面前堅守責任,如何在追求夢想的同時兼顧家庭。
離開的這一年,恰逢女兒步入初中的第一年。在我耐心引導下,獲得了她的理解與體諒,我們共同制定了學習計劃與努力的方向。盡管相隔千里之遙,但每周末女兒從學校回來,我都會通過視頻通話與她交流,了解她的學習狀況、生活中的趣事以及心情的變化,給予她鼓勵與建議。即便不能在身邊陪伴,卻依然能夠給予她關愛與引導。女兒的成績在濟南外國語學校一直名列前茅,還多次榮獲“優秀學生”、優秀學生”““校長有約,榮譽餐廳”等獎勵,備受鼓舞。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在訪學期間我深有體會。我時常向父母報平安,他們的健康與心情時刻牽動著我的心。特別感謝我的朋友們,在父母有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的關愛與幫助。我唯有將這份掛念與恩情銘記于心,努力工作,爭取在訪學結束后以更好的狀態回到他們身邊,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照顧。

通過這一年在新加坡的生活與學習,我也極大地提升了自己在非母語環境下的適應能力,無論是獨在異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還是持續學習、不斷進取的能力,以及克服孤寂、頑強拼搏的能力都得到了顯著的增強。同時,我的學術視野得到了極大開拓,科研思路與方法也更加成熟。這一年的訪學經歷,將成為我未來學術之路上的強大動力源泉,激勵我不斷前行,為推動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

漫漫征程,道阻且長,但探索之心永不熄滅。在此,我衷心感謝山東省教育廳給予的寶貴資助,感恩齊魯師范學院的領導和同事們給予的大力支持,同時也誠摯感謝新加坡國立大學Zhang Yongliang教授的欣然接納與悉心指導。還要感謝父母及女兒對我的支持與肯定。訪學歸來,我必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努力的姿態,為我校的建設和發展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初審:張菲
復審:高珊
終審:崔大勇
